在街头巷尾的商铺,在热门景区的咖啡馆,在古镇步行街的文艺小店,经常看到一些自嘲的牌匾,上书“距离百年老店还有九十几年”。与之相对的是,据统计,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,日本有3146家,为多,德国有837家,荷兰有222家,法国有196家。
质量之魂,存于匠心
作为人,看到这样的数据,在好奇我们有多少家两百年老店的同时不难发现,长寿的企业扎堆出现在日德荷法。这与它们的“工匠精神”应该是密不可分的。
其实回顾历史会发现,早在春秋时期鲁班便发明了木工工具、攻城器械、农业机具等,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;东汉张衡发明地动仪、三国诸葛亮发明木牛流马、北宋沈括撰写《梦溪笔谈》、明朝宋应星撰写《天工开物》……可见,我们并不缺少工匠精神的传统。
强调——“质量之魂,存于匠心。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,厚植工匠文化,恪尽职业操守,崇尚精益求精,培育众多‘工匠’,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‘品牌’,推动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。”
提升质量水平,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,加强质量管理,健全优胜劣汰质量竞争机制,是国之重托,民之期盼。这既关乎宏大的命题,又有很多微观具体的期待。类似“如何才能喝到放心奶?”这种关乎健康和的问题,常被提及。
“我对奶业振兴充满信心”,农业部部长韩长赋说。同时,他也对国内奶业的发展进行了总结:养殖规模化,让农户房前屋后拴几头奶牛成为历史;挤奶机械化,“挤奶姑娘”已经成为历史;产业集中化,曾经的“小散乱”企业也改头换面。相信有一天外国游客会买奶粉。
品质功夫铸就品质企业
韩长赋部长的底气正源于乳业的努力。作为乳业领军企业、乳业8强,伊利集团在董事长潘刚的带领下,始终视品质如生命,坚持“伊利即品质”的企业信条。在这一信条的背后,是潘刚提出的品质管理思想,即用创新、、服务、共赢的“品质思维”,塑造高品质的品牌、生产高品质的产品、培养高素质的人才,打造“品质企业”。
作为乳业,对于打造品牌,让造扬眉吐气,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有其独到见解。潘刚认为,“重视品质、打造品牌,企业应该在全世界成为‘品质企业’的代名词。”“提品质,创品牌”更是被潘刚认为大力促农业供给侧改革,实现企业发展的必然通路。很显然,要支撑起一个高品质的品牌,首先需要有高品质的产品。
为此,伊利持续聚焦品质。根据健康食品产业新趋势,伊利将质量管理工作战略升级为“质量3210战略”,聚焦“优品质”,将生产世界产品、确保食品“零事件”等纳入企业发展目标,持续升级质量管理体系。毫不夸张地说,高品质构成了“乳业供给侧改革”为核心的一环。
一分耕耘一分收获,在央视“国家品牌计划”的企业评选中,伊利集团跻身榜单之列,成为入选“国家品牌计划”的乳品企业。加入“国家品牌计划”,意味着为“品牌”代言,更意味着肩负起“品牌大国”崛起的担当。这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伊利品质的高度认可,也将为伊利品牌的化之路再添强劲动力。
用1亿人次见证,让13亿人放心
从运用大数据雷达等工具洞察和分析消费者需求,到率先建成乳业的母乳研究数据库,再到设置“国家法定标准线、严于国标线的内控线、严于内控线的预警线”三条线质量内控标准,伊利通过这一系列扎扎实实的举措,为企业品牌夯实了品质基础,也在业内掀起了一场“品质暴风”。
为了让消费者深入了解乳制品生产工艺,同时接受社会各界人士的监督,伊利自2005年,启动“参观工厂”活动。迄今已有超过一亿人次通过线下参观伊利工厂、牧场,线上通过VR/AR技术全景式体验伊利匠心品质。这一活动让消费者见证了每一杯牛奶诞生的全过程,伊利用真诚揭开乳业神秘的面纱。
用1亿人次的品质见证,伊利实现了13亿人的放心饮奶重任,用真诚的沟通实现了对匠心品质的诠释。12年,是一个轮回,更是一个开始。历时12年,伊利“参观工厂”从0到1亿,用匠心品质征服了前来参观的消费者,也影响了11人次的购买决策,成为了消费者选择多的乳制品品牌。可以说,更多人选择伊利正是基于对“伊利即品质”的信任。
伊利集团董事长潘刚认为:唯有始终坚持品质思维的企业,才能稳健长久发展;唯有用品质思维塑造的企业品牌,才能基业常青,持续赢得消费者的心、赢得市场。或许在未来,我们也能涌现越来越多的两百年老店,而不用挂上“距离百年老店还有九十几年”的牌匾自我调侃了。
抓住商机 立刻联系
马上留言 共同发展
温馨提醒:本网站属于信息交流平台,倡导诚信合作、互惠共赢!为了保证您的利益,建议经销商朋友与厂家合作前,认真考察该公司资质诚信及综合实力,以免造成损失。